通訊員 熊彬彬
每當夜幕降臨,安康老城仿佛戴上了朦朧的面紗,衛生整潔、交通有序、文化豐厚的老城在味覺、聽覺、視覺中,散發出獨特的氣質,也在日益更迭的新時代顯得愈發有韻味,不僅有“顏值”,更有“內涵”。
文旅融合撬動“新支點”
“我是一名被少數民族聚居區選出來再走向全市全省的人大代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希望在我的帶動下將鼓樓片區打造成文旅融合示范點,讓‘看一江漢水,嘗特色美食,觀百年歷史’成為撬動老城片區經濟活力的‘新支點’。”省人大代表、老城街道鼓樓社區黨委書記馬英2018年為基層“發聲”的提議得到大力支持。
立足文化、旅游、美食資源優勢,做深‘文旅+’的融合文章,久久為功推進鼓樓社區內外兼修地高質量發展。兩年縱逝,馬英的提議得到高度重視,在省市區各項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漢濱區鼓樓社區用心思考、全力實踐,推出“特色美食節”,老城街道將北正街、靜寧北路打造為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中創新,在融入中保護,讓承載城市記憶的老城以別樣姿態變幻。
特色美食街整齊劃一的門頭,整潔優雅的經營環境,口味獨特的特色美食,無不成為“引爆”經濟的新支點,麻辣燙夾饃在街頭、美味烤肉在街中、古建筑在街尾,不足100米的街道涌現無數代表安康美食的“標簽性”產品,不僅帶來了人氣,也在交流對接、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居民素養,為文旅融合搭建更寬廣的“大舞臺”。
讓老街重煥生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鼓樓社區以此為目標持之以恒在努力。隨著“漢江五橋”的修建項目逐漸被提上日程,“一江漢水”也將成為文旅融合“助力器”,老城文旅融合發展也將打開新空間、新高度,全方位展示老城文化風貌、反映老城文化追求、拉動城市內部經濟。
古為今用舊宅“煥新顏”
作為區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顧氏民居”位于老城東北隅,始建于清末民初,是目前安康城區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最具江南特色的古代民居,據傳,曾在這里居住的顧姓人是“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顧炎武的后裔。
顧氏民居整個院落坐東向西,樓閣兩層,上下五十余間房,院內所到之處均給人恢弘、大氣之勢,小到門楣、窗扇、欄桿、屏風上的雕刻都精美之極,無不讓人感嘆。“顧純厚堂”牌匾高懸,內院二十根高高的柱子,朱紅色為主色調的大廳,空間格局緊湊,頗有典型的江南徽派建筑風格。輝煌是一時的,在近50年的時間里,顧氏民居經歷洪水淹沒、文革破壞、建筑老化的一系列摧殘,所幸,顧氏后人先后多次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維護,后顧家二兒子顧銘廉將其做好保護的同時開發做餐飲,增加點收入以添補維修保護之資,讓瑰寶繼續璀璨。
如今古色古香的顧氏民居,對歷史還原和再現的同時把“安康八大件”“各縣特色小吃”融匯展現,是新時代的瑰寶和財富,其獨特的老宅文化氛圍和特有的安康傳統佳肴,成為安康城區具有標志性的民居之一,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百年老宅顧氏民居已成為安康旅游、特色美食的“新風景”和“新名片”,在兼顧文化保護和發展經濟的同時,為安康文化、歷史保護、文旅融合做出獨特貢獻。
非遺傳承打造“新名片”
保唐鞭是尉遲敬德為唐朝建國立功之兵器,“保唐鞭”名稱也由此而來。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歷史逐漸被“現代化”的今天,從小在老城長大的馬自清雖年邁,卻仍然身體力行,將一代技藝、一門文化傳承發揚,延續“武術之鄉”美譽,為安康文化旅游發展打造“新名片”。
目前,武術已成為安康市每年參加全省乃至全國體育類賽事的常規項目之一,在民間更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和影響。得到翁同翔老師傅保唐鞭真傳的馬自清任安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也是安康市體育局高級教練員,保持尚武精神的馬老收徒邵富照等人,讓傳統武術在新時代開枝散葉,讓“武術之鄉”美譽聲名在外,同時申報保唐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老城文化再添瑰寶。
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的保唐鞭是對安康悠久歷史的見證和延綿文化的積淀,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距今千年歷史的“非遺”文化以其獨特的風采發揮著體育事業對文化、旅游、文創產業的推動,植根于民間的武術文化隨著各地武館的開設、網絡的傳播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中華武術在馬自清這里不僅得到了有力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利用特有的文化資源深入挖掘而日益得到重視,為城市形象添魅力,這張“新名片”也使城市文化品牌更具影響力。